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摘录片段。哎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痛苦源头。尽管我知道怎么回事,但就是很无力,虽然这本书里说出了我的状态,但现实是,一个人可能都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,那个“自我”只是各种人生的经历,和记忆,以及周围的影响堆砌起来的人格,你能隐约感觉不对劲,但是却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混沌之中看清真正的“自我”。说白了这些年来可能为了在这个失望的世界让自己好受点,因为自己无力去改变周围的环境,只能通过各种自我欺骗来将一些事情合理化,久而久之欺骗太深,你可能很难再了解自己了。
心灵的混沌状态
在现实中,要达到如此秩序井然的心理状态,并不那么简单。正常的心理状态乃是混乱一片。在既没受过特殊训练,外在世界又没有值得注意的目标时,一般人集中思考的时间很少能超过几分钟。如果有外来的诱因引导,比如看电影或在拥挤的道路上开车,集中注意力会比较容易。阅读一本精彩的书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,但大多数读者看了几页还是会分心,必须强迫注意力回到书本上,才能继续往下读。
我们很少注意到自己对心灵的控制力竟是那么薄弱,因为习惯已奠定了精神能量的轨迹,仿佛思想会自动衔接,毫无漏洞。一夜安睡,早晨闹钟一响,意识就恢复清醒,接着就到浴室去刷牙。文化分派给我们的社会角色负责塑造我们的心灵,我们通常也任由这套既定规则操纵,直到晚间又该就寝,失去意识为止。但在独处、无须集中注意力时,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。它无所事事,如脱缰野马,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绪上。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,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: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,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。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——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,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。
为了避免沦入这种状态,一般人当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,只要能转移注意力,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好。这也说明了为何人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,尽管这么做毫无乐趣可言。
Excerpt From
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
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
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.